4/9/2025
2025年4月,全球经济正处于一场由中美贸易冲突升级引发的风暴之中。关税壁垒的不断加高,不仅重塑了国际贸易格局,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。
中美关税战:暴风与机遇同在
2025年4月,全球经济正处于一场由中美贸易冲突升级引发的风暴之中。关税壁垒的不断加高,不仅重塑了国际贸易格局,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。
本文将围绕“暴风与机遇同在,如何进行四月决断”这一主题,深度分析当前市场形势、中美关税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,以及在四月这一关键时点,如何通过理性判断把握投资机会。文章将结合历史案例和数据,探讨行业受益与受损的逻辑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投资策略。
金融财经知识学习,欢迎关注破竹APP。 财经大咖每天在线分享,专注树立财经思维。 更多内容可关注:www.pozhu.app 加 TG 进社群领取学习资料:t.me/pozhu001
一、当前市场形势:危机中的转折点
2025年4月,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次显著震荡。4月7日,市场再次出现“千股跌停”,上证指数从3300点上方迅速回落。这一现象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近年来多次剧烈调整的延续。回顾历史,2015年6月至9月的多次“千股跌停”、2016年因熔断机制引发的两次大跌、2018年6月19日和10月11日的市场崩盘,以及2020年2月3日疫情冲击下的调整,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2月5日的“千股跌停”成为市场底部信号,而同年10月9日高位恐慌性抛售和今年4月7日的调整,却显示出不同的特征。
从指数点位来看,3300点的跌停起点远高于2018年10月11日的低位(约2500点),也高于2024年2月5日的底部(约2700点)。历史上,除2024年2月外,每次“千股跌停”后,指数均未直接见底,而是进一步下探至更低水平。这表明,当前市场尚未触及真正的底部,反弹动力不足,可能仅为短期修复而非趋势性反转。原因在于,大盘点位尚未达到足够低估的水平,且外部压力——特别是关税战的持续发酵——仍在加剧。
展望四月,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。美国威胁在4月9日对中国商品加征50%关税,若兑现,将使综合税率从当前的54%-63%飙升至更高水平。
这一预期已引发市场恐慌,导致投资者情绪趋于谨慎。
但危险中孕育着机会,四月作为年报和一季报披露季,部分业绩超预期的企业可能被错杀,为理性投资者提供了挖掘超额收益的机会。 因此,在危机中寻找转机,成为四月决断的核心逻辑。
二、中美关税战: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
中美贸易冲突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首次加征关税以来,已演变为一场持久战。截至2024年,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平均关税已从3.8%升至20%,而2025年4月起,新一轮34%关税的叠加,使综合税率达到54%-63%,部分行业如电池(70%+)、光伏(84%)和电动汽车(翻倍以上)受到重创。
与此同时,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平均关税从6.3%提升至34%,显示出对等报复的姿态。
全球影响:产业链的裂变与重构
美国的高关税策略不仅针对中国,还对其他经济体施加压力。例如,越南提出零关税以换取豁免,但美国认为“不够”,甚至要求购买无息百年期美国债券;欧盟提议汽车工业品零关税,同样未获认可。这种单边主义导致全球供应链加速裂变。中国通过东盟的中转贸易可能受阻,而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愿景却因效率和成本问题难以实现。
以特斯拉为例,其上海工厂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一年,而在美国建厂需三至四年,环保和劳工法规进一步推高成本。数据显示,美国本土供应链无法满足全球需求,如铁矿、铜矿和锂矿等关键资源高度依赖进口,贸易顺差归零的设想几近空想。
中国经济的双重压力
对中国而言,出口承压与内需疲软形成双重挑战。2024年,中国对美出口顺差为3200亿美元,其中45%由在华美国企业贡献,利润早已流向美国。如今,关税飙升可能导致出口额从2000亿美元缩减至1000亿美元以下,部分低附加值产业失去竞争力。与此同时,房地产市场尚未见底,缺乏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,经济基本面支撑不足。
若无进一步政策支持,市场走牛的可能性将显著降低。
三、四月决断:策略与路径
面对暴风肆虐的市场,如何在四月做出明智决断?基于当前形势,投资策略应围绕“极端估值、极端业绩、可持续增长”展开,同时注重风险控制与机会挖掘。
投资逻辑:三阶段调整与错杀机会
市场调整通常经历三个阶段:杀估值、杀业绩、杀逻辑。
第一阶段为普跌,优质与劣质资产无差别下挫,如4月7日的“千股跌停”,持续3-5个交易日; 第二阶段为理性回归,受益行业逐步企稳,预计在4月中旬显现; 第三阶段以业绩验证为主,受损行业进一步承压,优质企业拨云见日,可能延续至三季度。
因此,四月是挖掘“杀估值”错杀机会的窗口期,而三季度则是验证业绩的决胜时刻。
行业分析:受益与受损的分化
受益行业
-
医药: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的崛起
- 创新药:中美互免药品关税,创新药因巨大价差(美国售价为中国数倍至32倍)仍具竞争力。2020-2024年,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从78.9亿美元激增至573亿美元,显示出研发实力的提升。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强化需求,创新药具备长期增长逻辑。
- 高端医疗器械:对美加征关税倒逼国产替代,国内厂商在高端检测设备(如基因测序仪)领域有望突破技术瓶颈。然而,集采压价可能压缩利润,需关注成本控制能力。
- 血液制品:对美进口加税(如人血白蛋白)推高成本,国内供不应求(一半以上依赖进口)将放大本土企业优势。血浆站审批严格,供给刚性支撑价格上涨。
-
汽车零部件:国产化的加速
- 对美进口零部件加征34%关税,涉及变速器、传感器等千亿级市场,促使国产化率提升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%,自主品牌话语权增强,智能驾驶(L3级试点已在北京启动)成为新增长点。线控制动(单车价值2000元+)和线控转向(4000元+)因高附加值与技术成熟度,值得重点关注。
-
特高压:新基建的稳定器
- 出口受阻下,国家或加大新基建投资。特高压作为“十四五”规划重点,将西部风光电输送至中东部,投资预期保持高增长。然而,确定性需依赖招投标数据验证。
受损行业
- 低端医疗耗材:如口罩、手套等对美出口占比高,关税冲击下失去价格优势,业绩可持续性存疑。
- 芯片与半导体设备:AI驱动的产业周期接近2-2.5年顶点,预计年中或年末见顶。以旧换新政策刺激有限,设备资本开支将随需求回落而缩减。
- 快递与农业:快递行业价格战未休(单件毛利仅2元),业绩增长难抵估值压力;农业虽受益关税保护,但大豆等高依存度品类仍需替代进口,逻辑偏弱。
投资策略:多看少动,业绩为王
四月策略应以稳为主,具体建议如下:
- 仓位管理:保留现金流,控制仓位于50%-70%,为错杀机会和极端情形预留空间。
- 选股标准:聚焦估值低(行业相对合理水平)、业绩优(可持续增长预期)的标的,避免高估值兑现风险。
- 节奏把握:4月中旬关注第一批错杀标的,月末结合财报验证机会,三季度等待业绩驱动的第二波底部。
- 风险提示:若美国4月9日加征50%关税兑现,市场可能再次冲击,需根据风险偏好调整仓位。
四、机遇何在: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
在暴风中寻找机遇,关键在于抓住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。以血液制品为例,其刚需属性(危重症救命药)、供给约束(血浆站审批严格)和关税受益(进口成本上升)构成三重利好。数据显示,中国人血白蛋白年消耗超50%依赖进口,其中60%来自美国,国产价格(380元/10ml)较进口(400-450元/10ml)更具优势,加税后差距将进一步拉大。
再看智能驾驶,北京市4月1日L3级试点政策标志着行业从0到1的突破。2023年高速NOA渗透率仅7.8%,城区NOA不足2%,而比亚迪等车企全系布局智驾,将推动渗透率快速提升。线控制动与线控转向作为核心部件,响应速度与安全性的提升契合趋势,具备爆发潜力。
五、以不变应万变的投资智慧
2025年四月,暴风与机遇交织,投资者需在乱局中保持冷静。
历史告诉我们,每一次危机都是市场重塑的契机,正如2018年关税战后的反弹与2020年疫情后的牛市。面对不确定性,唯有回归基本面,以“极端估值、极端业绩”为锚,方能在暴风中找到立足之地。
无论是医药的创新突破,还是汽车零部件的国产替代,亦或是新基建的稳步推进,四月决断的关键在于洞察趋势、把握节奏。 唯有如此,才能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棋局中,下一手好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