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/10/2025

2025年4月9日,全球资本市场正经历一场由关税引发的剧烈震荡。美国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大幅加征关税,叠加中国与欧盟的反制措施,使国际贸易格局骤然紧张。

关税混乱中,市场大底出现了吗

4.9 董小姐:关税混乱中,市场大底出现了吗?

  1. 特朗普的终极诉求是什么,从美国200年贸易史看可能结局;
  2. 国内政策对冲,有哪些硬手段?
  3. 市场极端价格出现的征兆;
  4. 大波动中,如何锁定方向?

查看直播回放

联系我们

引言

2025年4月9日,全球资本市场正经历一场由关税引发的剧烈震荡。美国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大幅加征关税,叠加中国与欧盟的反制措施,使国际贸易格局骤然紧张。

与此同时,国内资本市场在政策护盘下展现出一定韧性,而美债、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却出现异常波动。这场“关税大战”不仅是短期政策博弈的结果,更折射出全球经济体系在长期演变中的深层矛盾。

本文基于当前局势,围绕美国关税政策的逻辑、国内应对策略、市场极端价格的解读以及投资方向的展望四个主题,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经济规律与市场影响,为投资者提供理性视角与策略指引。

金融财经知识学习,欢迎关注破竹APP。 财经大咖每天在线分享,专注树立财经思维。 更多内容可关注:www.pozhu.app 加 TG 进社群领取学习资料:t.me/pozhu001


一、美国关税政策的终极逻辑:短期疯狂还是长期转向?

美国此次大幅加征关税,最高对中国商品超过100%,引发全球关注。这一政策的终极逻辑究竟是特朗普政府的短期非常规打法,还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长期转向? 答案需要从历史脉络与现实需求中寻找。

历史视角:贸易政策的数次转向

美国自建国以来,其贸易政策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,每一次都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。1776年独立后至19世纪中期,美国以农业出口为主,崇尚自由贸易以融入全球市场。南北战争后(1865年起),北方工业派胜出,为保护新兴制造业,转向贸易保护主义,关税成为联邦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到20世纪初,美国经济实力超越英国,税收结构转向国内税收,为后续自由贸易奠定基础。大萧条时期(1930年代),《斯穆特-霍利关税法案》将关税推至历史高位,却被认为是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因素之一,反思之下,美国自二战后成为自由贸易的坚定倡导者,构建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。然而,自20世纪70年代起,日本、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挑战了美国制造业,贸易逆差问题逐渐显现。

2008年金融危机后,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暴露无遗,中国崛起进一步加剧其战略焦虑,贸易政策开始向保守主义倾斜。

现实驱动:特朗普政策的内外压力

特朗普上台后,其关税政策并非突发奇想,而是对长期结构性问题的极端回应。

美国当前面临“三表危机”:资产负债表高企(国债规模超35万亿美元,占GDP比重超过120%)、现金流量表失衡(贸易逆差持续扩大,2024年对华逆差预计达4000亿美元)、利润表承压(高端产业面临竞争)。

关税被视为多重目标的工具:一是通过高关税逼迫制造业回流,改善现金流量;二是压缩美债规模,缓解资产负债压力;三是打击中国科技产业,维护利润表优势。然而,这种激进策略如同“多台手术同时进行”,试图短时间内解决结构性顽疾,却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。

判断:长期趋势下的短期极端

从长远看,美国贸易政策转向保护主义是大势所趋,其核心在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与经济霸权。然而,当前关税幅度的极端性更多是特朗普个人风格的体现,缺乏系统性规划。

数据显示,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0%关税后,若完全转嫁至消费者,美国CPI可能上升3-4个百分点,通胀压力将削弱国内购买力。与此同时,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制造业回流难以一蹴而就。例如,苹果公司供应链虽有意迁往印度、越南,但核心技术仍依赖中国,短期调整成本高昂。

因此,这一政策更可能是短期“疯狂打法”与长期趋势叠加的产物,其持续性取决于国内政治制约与市场反馈。


二、国内应对策略:被动承受与主动对冲并举

面对美国关税冲击,中国展现出克制与强硬并存的姿态。反制措施从34%逐步加码至84%,并辅以护盘政策,体现了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双重考量。如何在被动承受压力的同时实现主动对冲,成为当前经济政策的关键。

被动承受:冲击的量级与缓冲

关税冲击首先作用于实体经济。中国对美出口约占总出口的16%,2024年出口额约为4500亿美元。若关税导致出口全损,GDP直接损失约2-3%,叠加乘数效应可能放大至4%。

然而,实际情况并非全损。一方面,美国对部分商品(如稀土、关键零部件)依赖中国,转口贸易与替代市场(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)可部分对冲损失;另一方面,国内低估值与政策储备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缓冲。例如,上证指数在3100点附近企稳,显示出较强的抗跌性。

主动对冲:政策工具的多样化

中国应对策略体现出高度的战术灵活性。首先,国家队入场护盘成为短期稳定市场的核心手段。据估算,4月以来,沪深300等宽基指数的护盘资金规模已超1000亿元,央行通过再贷款提供“无限子弹”,有效遏制了恐慌性抛售。其次,货币政策空间被进一步打开。人民币汇率突破7.4后,官方未强硬干预,甚至中间价主动贬值20个基点,显示出容忍贬值的态度。这不仅缓解了出口压力,也为降准降息扫清障碍。市场预期4月内降准概率超70%,释放流动性约5000亿元。第三,财政政策蓄势待发。特别国债增发被认为是重要选项,若新增1.3万亿规模,可拉动GDP约1个百分点,重点投向民生与消费领域,如基础养老金翻倍(从每月100多元提升至300-600元)或个税起征点调整。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扩大内需对冲外需下滑。

案例启示:历史的借鉴与创新

回顾2015年股灾,国家队动用逾万亿资金稳定市场,奠定了“政策底”的基础。当前策略与之类似,但更注重内外联动与长期布局。例如,清明节期间的高层会议表明政策已在酝酿,4月反制措施选择在美股开盘前发布,精准打击对手信心。这种“金融战”思维不仅稳定了国内市场,也在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。


三、极端价格的解读:美债暴跌与市场情绪

近期市场出现极端价格波动,尤其是美债收益率突破5%、价格跌至100元以下,引发广泛讨论。这一现象是短期情绪宣泄,还是长期趋势的先兆?

美债暴跌的表象与本质

美债作为全球避险资产的基石,其价格暴跌看似反常。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%,反映出市场对其信用的质疑。原因包括:一是关税大战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,投资者抛售美债以换取流动性;二是“海湖庄园协议”传言重燃,提出延长美债期限或降低利率的“软违约”设想,进一步动摇信心;三是发行不畅,一级交易商被迫认购,二级市场活跃度下降。然而,结合历史数据,2020年疫情初期美债也曾短暂被抛售,但迅速反弹,表明当前波动更多是情绪驱动,而非基本面崩塌。

黄金与原油的异常表现

黄金跌破3000美元/盎司,原油回落至50美元/桶,同样反映出流动性压力与衰退预期。黄金在避险需求下本应上涨,但抛售表明市场进入“万物皆可卖”的阶段。

原油价格则受美国经济衰退预期的拖累,作为消费大国,其需求萎缩将波及全球能源市场。EIA数据显示,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或降至1.2%,低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。

判断与展望

美债的极端价格难以长期持续,其收益率或在4.5%-5%区间震荡,短期内仍是避险资产的相对优选。黄金可能在恐慌消退后重拾升势,而原油则需警惕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的风险。市场情绪的剧烈波动提醒投资者,当前应以稳健为主,避免追逐短期波动。


四、投资方向展望:乱中求稳与机会并存

在全球市场动荡中,哪些方向具备相对确定性?国内与海外市场的差异化表现为投资提供了多元选择。

国内市场:内需与洼地的双重逻辑

国内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展现出“风景独好”的态势。消费板块(如白酒、养殖业)因估值低洼与政策预期双重加持,短期具备抗跌性与反弹潜力。例如,消费ETF已基本回补4月初跌幅。军工与稀有资源类个股受益于关税反制与自主替代逻辑,表现出较强韧性。房地产虽非核心受益板块,但城市更新与保障性住房政策可能带来阶段性机会。数据显示,2024年地产销售额同比下降超20%,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,具备一定修复空间。

海外市场:避险与衰退的博弈

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更高。日元因美国风险溢出升值10%,短期仍具避险价值,但需警惕美联储救市后的回调风险。美股面临20%下行压力,若进一步崩盘,可能触发政策转向,带来抄底机会。原油与大宗商品则因衰退预期承压,短期难有起色。

策略建议

投资者应采取“稳中求进”的策略。短期关注国内内需型低估值板块,如消费、医药;中期布局政策驱动的军工与科技自主替代方向;长期则需观察美国经济与政策博弈的结果,把握美债与黄金的配置窗口。风险管理上,建议保持30%-50%的现金比例,以应对潜在系统性冲击。


结语

关税混乱下的市场动荡,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美国政策的短期极端性与长期趋势交织,国内的对冲策略展现出韧性与智慧,而极端价格波动则为投资者敲响警钟。在这一历史性转折点,理性分析与冷静判断尤为重要。正如经济史所示,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格局的诞生。立足当前,着眼未来,投资者需在乱局中寻找定力,于波动中捕捉机遇。

联系我们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