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/12/2025

2025年5月12日,中美之间一份联合声明的发布,在全球财经界引起广泛关注。这份声明不仅在措辞上超越了市场的普遍预期,更包含了关于关税调整的具体数字与时间表,为后市走向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,同时也带来了审视全球经济格局和资产配置策略的关键契机。

中美联合声明之后,经济展望与资产配置

关税调整的核心内容与市场初步反应

2025年5月12日,中美之间一份联合声明的发布,在全球财经界引起广泛关注。这份声明不仅在措辞上超越了市场的普遍预期,更包含了关于关税调整的具体数字与时间表,为后市走向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,同时也带来了审视全球经济格局和资产配置策略的关键契机。

从这份声明中,我们看到谈判达成了相当实质性的进展。最初的表态已显示积极信号,而最终的声明所传达的好消息,甚至超出了此前的较好预期。声明明确了一些基础安排,例如2024年加征的24%关税将在90天内暂停,原有的10%关税得以保留,同时双方相互取消了91%的对等关税。尽管部分议题,比如芬太尼和稀土等相关关税,并未在声明中直接提及,后续工作层面有望继续深入。现阶段各方测算的具体税率存在差异,部分数字尚待明朗,可能需要进一步磋商。

这次中美磋商的氛围似乎比媒体普遍描绘的更为融洽。

美方官员的言论暗示市场可能高估了双方的分歧,而中方的表态亦相对温和。代表团负责人在记者会上的发言,也传递出积极信号。总体来看,此次结果相较于此前设想的几种可能情景,展现了更为乐观的前景。此前市场曾担忧谈判破裂,回溯历史,此类情况并非没有先例。相较之下,此次不仅建立了未来的工作机制,还将91%、10%、24%等关键数字予以确定。市场对这份声明迅速作出了反应,港股在消息发布后直线拉升。A股虽然已收盘,后续也呈现部分积极迹象,尽管个股表现有所分化。

未来展望:关税谈判的持续博弈与潜在风险

展望未来,关税议题的谈判进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,预计会有反复与曲折。三个月期限的设定并不意味着谈判的终结,更可能预示着这是一场持续的博弈。从国家间博弈的视角审视,防止单方面的突然翻脸至关重要,尤其是在当前特定背景下,一些权力结构的运作需要保持警惕,必须为极端情况的发生做好准备。非关税壁垒,例如技术出口管制,无疑将成为未来谈判的筹码,双方将围绕彼此关注的问题展开磋商。

尽管未来充满挑战,但整体判断倾向于对本轮关税问题持较为乐观的态度。此前,单边非理性加征关税的行为,给中国资产带来了恐慌性下跌,创造了被视为“黄金坑”的机会。实践表明,过度加征关税最终可能损人害己。如果中美能够达成协议,这将减轻美方对经济衰退和通胀的担忧,改善其债务结构,对于美方而言,这是一份有利的结果。中方若能在此过程中换取其他领域的有利条件,关税问题的解决亦可实现双赢。恐慌情绪正在消退,未来的影响将更多体现在不同资产板块的分化上,受益于关税壁垒的内需及国产替代板块可能面临调整,而跨境电商等行业或将迎来机遇。全球资产市场有望逐步回归平静。

对于中国资产的前景,观点认为此前市场的悲观情绪存在过度成分。将加征关税视为中国资产的“黄金坑”,源于对基本逻辑的坚守。

加征关税的策略被判断难以持续,因为它不符合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规律,必然遭遇中方的有力反制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反制措施既有必要性也有必然性,否则可能面临更大程度的极限施压。过度加征关税至145%以上的水平,已然失去了实际意义。此外,此举还疏远了盟友,策略上存在失误。自2018年贸易摩擦以来,中方在应对经验上有所积累,企业也进行了布局。尽管对部分外贸企业造成影响,甚至需要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支持,但这在大国博弈中是难以避免的。试图简单套用企业上下游甲乙方关系来理解国家间博弈,或是以简单贵贱来衡量大国关系,都存在局限性。加征关税的策略无法持续,既缺乏道义基础,也难以在实践中经受考验。试图拉拢盟友、分散供应链也遭遇阻力。因此,这一事件被视为一个插曲,市场预期将回归常态。

市场恐慌的根源与回归基本面的重要性

市场的恐慌性错误,部分源于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:在他人恐慌时更加恐慌,在他人疯狂时更加疯狂。能够做到逆向操作的投资者为少数。对市场产生怀疑时,回归基本逻辑至关重要,比如关税事件的基本走向,以及所持仓公司的基本面是否发生根本变化。这有助于在市场波动时保持定力。

中国国内的政策应对,特别是在金融稳定方面的“组合拳”,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。无论政策出台的时点,还是稳定市场的具体措施,例如在市场悲观时“国家队”买入ETF稳定指数,都发挥了必要作用。

关于经济政策力度,市场普遍存在“不及预期”的看法,期待更大规模的刺激。政策制定者可能倾向于保留政策空间和工具,以应对潜在的突发情况。有观点认为,经济政策可以更为积极,尤其在二三季度面临较大压力、实现5%增长目标不易、中小外贸企业受影响明显的情况下。积极的宏观政策,针对特定群体(如农民工、高校毕业生)提高社保、提供现金补贴等超常规财政措施,以及结构性改革(如收入分配改革),都值得探讨。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,在于提高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。关税压力的缓解,为国内腾出了更多空间聚焦经济议题。不应因一季度数据向好和近期贸易谈判进展顺利而放缓政策节奏,反而应提前布局,应对持续的通缩压力。

探讨经济形势与资本市场的关联,不能简单地将经济表现与股市表现划等号。经济形势存在不同侧面,股市表现也并非仅由指数涨跌定义。尽管整体经济面临压力,但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。当前经济环境下,部分实体行业面临“内卷”和盈利困难。然而,这可能使二级市场中具备竞争力的优秀公司,尤其是科技、金融、消费等主线领域的企业,成为稀缺资源,吸引资金抱团,穿越周期。这揭示了一种逻辑:实体经济越困难,部分优秀上市公司的价值可能越凸显,收益反而更佳。

展望资产市场,存在观点认为2025年可能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由资本市场主导的时代,而非过去主要依赖房地产的时期。

这是一个潜在的转折点,影响国运、经济,特别是资本市场。民众资产结构或将逐步变化,不动产比例下降,股市、债市、外汇等资产的比重提升。资本市场有望成为普通投资者能够获取收益的载体,区别于过去“割韭菜”的模式。这一转变可能正处在谨慎的开端。

过去几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压力,与多重因素关联。美联储加息周期引导国际资本流向,构成外部压力。贸易摩擦加剧及特定策略(如“小院高墙”)也抑制了市场。国内因素,如房地产周期结束与资产价格调整,亦对股市产生传导影响。然而,当前形势正在发生变化。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,美元潮汐可能逆转。政策层面正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稳定与活跃。叠加科技进步、军事现代化等国内积极因素,整体环境对资本市场而言,中期看或趋于乐观。

具体资产类别方面:

  • 股票:相对于债券市场,今年股票市场的机会或更突出。政策层面明确提出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,提供了积极信号。主要投资主线被认为是科技、金融、消费。科技受益于自主创新与突破。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,相关领域值得关注,特别是必选消费。金融则受益于潜在的降准降息环境,例如保险公司可能增加可配置资产。尽管A股波动性较大,追逐热点存在风险,但以产业投资视角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,可能是应对波动、发现价值的途径。投资股票门槛较高,需谨慎对待。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在高净值客户的资产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,通常采取更为多元和对冲的策略。
  • 房地产:全国范围的大周期调整尚未结束。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可能率先企稳甚至温和回升。新一线城市由于产业和人口集聚,表现可能优于一线城市。其他城市仍需较长时间的调整。住房的属性正在从投资品向消费品转变。简单复制其他国家经验存在局限性,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最终调整周期,可能与人口代际更替、房屋老旧等因素深度关联。
  • 黄金:在全球变局加剧、国家博弈频现的背景下,黄金仍处于1970年代以来的第三轮牛市之中。央行购金和对美元体系信任的下降是重要驱动因素。短期价格波动受市场情绪和突发事件影响,难以预测。长期来看,只要黄金的稀缺性未被技术突破根本改变,其作为避险资产的逻辑依然成立。
  • 原油:原油价格预测难度大,受全球经济需求和地缘政治主导的供给因素双重影响。加征关税影响需求,其缓和对油价是正向因素。但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下调,需求端压力依然存在。特定国家的增产意愿及能源政策(如鼓励油气开采)构成供给端因素。美元与油价的负相关关系也影响油价。总体判断,当前原油市场可能偏向看空。

全球资产配置建议:港股的优先地位与多元化策略

在全球资产配置方面,有观点认为对于具备全球配置能力的投资者,优先配置港股,其次A股,再次美股,日本股市也可适当考虑。将港股置于首位,原因在于港股拥有众多优质企业标的,涵盖科技、消费、医药等领域。香港市场经历过调整,具备一定的市场韧性。作为自由港和连接内地资本的桥梁,其在全球资本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,吸引中国优秀企业上市融资。香港市场有望迎来恢复期。

投资实践本身门槛甚高,需要持续学习与经验积累。经历市场大幅波动仍能保持从容,是衡量投资者成熟度的关键。对于普通投资者,认识自身的局限性,进行适当的资产配置,甚至将部分资金用于学习而非激进交易,或许更为稳妥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,多元化、对冲式的配置思路,能更好应对风险。

总体而言,当前时点充满了挑战与机遇。外部关系的演变,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,以及资产市场内在逻辑的变化,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局面。认识这些关键因素,深入分析其潜在影响,并结合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,是穿越周期、实现财富管理目标的重要前提。这不仅是对市场波动的考验,更是对投资者认知深度和心态韧性的磨砺。

联系我们联系我们